国内银行迎来存款“降息潮”,新基金发行频频遇冷……低利率时代,如何打理好自己的“钱袋子”,是百姓关注的话题。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与会计学教授芮萌,平安新银保产品策略负责人、北美精算师王瑞等业内专家,围绕利率下行的原因及趋势、资产配置及养老规划等话题发表见解。
(相关资料图)
近期,六家国有大行率先下调部分存款利率,调整后五年期整存整取利率为2.5%。至此,国有银行的定期存款利率已经全线跌破3%,存款利率走低大势所趋。
芮萌认为,央行采取逆周期的货币政策降低利率、放宽银根,是为了拉动经济恢复。通过对比研究OECD国家发现,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这些国家的无风险利率呈下降态势,甚至部分出现负利率现象。综合国际和国内宏观环境,预计我国利率下行将是长期现象。
居民理财节奏和风险偏好也迎来转变。据央行数据,截至2023年2月末,我国储蓄存款余额增速创近十年来新高。除了储蓄之外,居民财富需要新的资产配置出口来满足财富增长的需求。
从今年的保费数据来看,保险产品正在成为分流存款的方向之一。数据显示,今年前4月保险行业保费达2.3万亿元,同比增9.8%,其中寿险同比上升11.8%,行业回暖明显。针对这一数据表现,国泰君安非银分析师刘欣琦在研报中表示,伴随存款利率降至3%以下,居民对于具有收益确定性的保险储蓄类产品需求持续旺盛,而产品预定利率变化也不会改变保险收益确定性这一稀缺特点,储蓄类保险仍将持续推动寿险新业务价值的成长。
深耕保险行业多年的王瑞从保险产品设计如何满足客户需求角度分享了自己的理念。王瑞表示,客户对保险产品普遍存在两方面需求,第一是投资属性,要求保险产品具备长期的、确定的收益率,尤其在存款利率下降和基金波动加大的背景下。第二是功能属性,特别在养老储备这个方面,对于持续终身、稳定给付的现金流来保障养老生活有强烈的需求。因此,无论利率长期走势如何变化,保险作为投资属性的产品,通过锁定利率,保证了和权益市场及利率波动的零相关性,从而隔离波动、有效帮助客户降低了不确定性,是资产配置中的重要类别。而对于退休后更多需要花钱的客户而言,保险稳定给付的功能属性更为凸显,能有效对抗长寿风险、隔离市场风险,维持生活的稳定性及高品质。
截至2022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9.8%,其中65岁以上的占14.9%,我国已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养老金储备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问题。
“所谓养老三支柱,一是靠国家,二是靠企业,三是靠自己,也就是商业养老。而目前我们商业养老在三大支柱中占比并不高,这也是养老金政策出台的原因。”芮萌分析,“第三支柱中参与的行业不仅有商业银行、公募基金,还有保险,而由于保险具有期限长、利率锁定等特点,在养老领域具备天然优势。”此外,芮萌补充道,养老除了财务上的储备还需服务加持,目前诸如泰康、平安等保险企业在销售保险产品的同时,也提供包括养老公寓在内的养老服务。
医疗健康、社区养老的新模式近年来也受到追捧,高质量、全周期、多层次的养老服务将会成为刚需。近年来,包括泰康、平安等在内的金融机构正在逐步将金融服务和医疗养老服务整合。
“实际上养老资产管理和养老生活服务是互相打通的,例如我们的养老年金保险类产品,每月能给客户提供稳定现金流,而这笔钱可以一站式终身对接至康养社区。不仅解决客户的资产问题,还能满足其生活、服务等各方面需求。”王瑞表示。
在利率长期下行的预期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宏观背景下,居民的财富管理和资产配置将会面临新的需求和挑战。芮萌建议,居民在进行财富管理时,需要提前对自身的财务状况和人生阶段进行统筹考虑,并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结合自身风险偏好和需求合理进行资产配置,实现财富保值和增值。
新民晚报记者 谈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