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8位帝王将宋朝经营了319年,将近300余年的宋朝历史为后世留下了众多创新之举、也留下了血的教训。从立国之初到宋朝灭亡,整段历史自始自终都显示着欣欣向荣的状态,无论是它的经济制度还是以文学突破,在中国历史上都是高度繁荣的景象。
相对于物质匮乏、生活单调的其他朝代,宋朝多姿多彩、趣味十足,无论是茶肆的诞生、交子的腾空出世,还是宋词的经典不衰,宋朝都给人一种盛世王朝的错觉。
(资料图片)
这种错觉让宋朝的统治者忽略了潜在隐患,自以为身处和平盛世便可高枕无忧,然封建时期王朝更迭频繁、战乱四起不断,太平盛世下蕴藏着众多不为人知的惊涛骇浪,它的管理体制由盛转衰后,变成了积贫积弱、不堪一击的"纸老虎"。
自认为岁月静好的管理层难以置信:一直被世人敬仰的大宋王朝怎会如此贫困潦倒、羸弱不堪?是统治者为了蒙蔽世人故意制造的盛世假象,还是繁荣盛世确有存在,只是由盛转衰?通过参考相关史料可以得出宋朝积贫积弱的四大原因!
第一:统治者盲目自信、误导后代
统治者一度认为自己国富民强、相当有钱,所以宋朝的统治者大多财大气粗、挥金如土,从宋太祖到宋英宗,他们将这种奢侈风气带给了众多大臣。为了体现统治阶层的尊贵,统治者便营造了一种有钱任性的局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榜样,宋朝的19位统治者给后代创造的"富二代"假象蒙蔽了后人双眼,以至于后人认为宋朝国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种毫无节制、毫无忧患意识的管理模式注定要走向失败。
经济基础是国家运行的中坚力量,它在历史的长河中决定一个国家的走向、一个朝代的兴衰,统治者下发经济制度大多无关痛痒、无关百姓。宋朝经济一片繁荣都是出自于史官的记载,他们在历代皇帝的授意下打造了"国家富有、不容置疑"的场景。
宋朝出现了便于流通的交子,交子乃是我国出现的第一类纸币,无论是它的流通价值还是历史意义,都足以见证宋朝时期的经济创新能力。然而物极必反是每项事务的潜在规律,宋朝的货币在后期一文不值,各种毫无实效的经济制度注定要积贫。
第二:经济政策频频失误,官员一心为己
在宋朝后期,国家危机开始频频出现,各方农民起义四起。在农业为主、自给自足的封建社会中,土地乃是百姓安身立命的根本,而宋朝统治者却没有统筹全局,采取所谓的"不抑制"土地政策,让很多百姓无地可种、无粮可吃、无家可归,饥寒交迫的民众不得已走向起义之路。
水浒传中曾经有过这样的描写: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宋朝财政政策的制定者并非科班出身,而是在所谓的恩荫制下继承而来,为了体现皇恩浩荡,很多世家大族采取世袭制。出生在名门望族,尚在襁褓就可以封侯封相;出生在平民家中,多番努力也不一定有所突破,巨大差距让很多朝中为官之人并无真才实学。
这些人没有去实地体验民间疾苦,更不了解经济政策,以至于制定政策之人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统治阶层的利益,使百姓利益置之度外,将百姓逼得无路可走,百姓怎能不造反?统治阶层所制定恶性循环的不正常经济制度注定宋朝积贫!
他们企图通过吸收流民做军队、涌向城市来刺激城市的消费,无异于饮鸩止渴。底层百姓的数量众多,远远高于贵族,这样做治标不治本,只会在一定的恶性循环中加大经济恶化,所以外强中干的宋朝,其实从一开始的经济制度就乃错误,并非一朝一夕缘故。
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影响的不仅是国家的运行,更多的是政治的稳定。
第三:冗兵冗官数量庞大、入不敷出
了解封建历史的小伙伴都知道宋朝的官兵数量在封建历史中都堪称巨量,冗官冗兵局面所带来的危害不言而喻,但统治者并没有进行改革整治。现在看一下宋朝的官员制度,很多朝代都是一官两职,但宋朝却是一官八职,其他朝代的进士大多有三四十人,而宋朝高达三四百人。
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不求务实、互相推诿,不能为民做事只为己做官。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官员、军队经费的支出。宋朝的官员制度目的是为了防止内乱,他们吸收一些年轻力壮的流民去军队当兵。
在英太宗年间,募兵的人数高达116万,封建时期人口稀少,116万占人数比例之高令人惊叹!官员经费和军队军饷皆出自于国库,而国库的钱财又来自于民间搜刮,百姓民不聊生、军队坐吃山空,国库哪来的过多钱财养着众人,宋朝积弱也是必有之事。
第四:文人当政,军队散沙、战败频繁
再来看一下宋朝的积弱,很多人会倍感好奇,宋朝军队庞大、兵员众多,怎么会弱呢?这和宋朝重视文人制度密不可分,文人在宋朝的地位有目共睹,以至于外国人都非常敬仰文人在宋朝的发展前途,大多数文人墨客不善武力、缺少霸气。
你觉得宋朝积弱积贫还另有他因吗?
参考史料:《宋史·职官志》《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32》 《宋史·兵志》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在文人当政的环境中,多少会影响到军队的管理。武将地位不如文官,武将即使有南征北战的管理体系,也会被一些文官否定之。
纵观宋朝的战斗史,300多年来,战火不断,周边的西夏党项人不断骚扰宋朝,被逼无奈之际,宋朝才给予反击,然而,其他时间大多都在求和或者求和的路上。
他们讲求息事宁人、明哲保身,战乱对他们来说是变相的"麻烦",相对于秦朝的彪悍、汉朝的威武、唐朝的霸气,宋朝的弱简直不堪一击。尤其是后来的靖康之变,更是让宋朝的"弱"彰显无遗。
文人的气息影响了整个军队的训练,而军队的管理也是不合实际。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宋朝实行的募兵制大多是来自底层的流民,没有文化素养、没有纪律意识,他们纯粹是宋朝统治者为了避免内乱而做的一项安民政策。
军中兵员良莠不齐,身体素质更是不忍直视。人员虽多,但战斗力极差,也难怪周边的小国都敢多次侵扰,这都要归咎于宋朝管理阶层的不负责任、毫无担当。麾下军队形同散沙、毫不团结,平时的训练都是象征性的表演,这样的战斗力上战场无异于送死。
军队乃是一个国家的根基,如此不堪一击怎能不弱?西夏党项人在攻击宋朝时,偌大的宋朝军队竟然惨败、狼狈逃窜,为了保持一时和平,宋朝统治者不惜发行辱国的岁币获得自保,这样的场景实在令人唏嘘。没有严格管理制度规范的训练模式,注定是要走向灭亡。
每个朝代的发展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弊端,宋朝的积贫积弱和他们管理阶层有着极大的关联。他们没有吸收前朝统治者的管理经验,肆意妄为、不思悔改,在发现政策有误时也不加以改进,而是安于现状、坐以待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丝毫不顾天下苍生,只顾维护自己利益,这样的王朝注定要走向灭亡。宋朝的经济制度使很多原本可以刺激经济发展的行业被国家垄断,也使得很多人失业,不仅加剧了国家的内忧外患,也延误了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