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奔赴社会实践大课堂

中国青年报   2023-08-14 09:35:15

在学校成立95周年之际,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郑全和同学决定利用暑假“重走建校路”。一行人到广西梧州、桂林、南宁等地,探寻学校发展的历史和变迁,利用专业能力拍摄制作短片,帮助更多的同学了解校史。

在经历了助农劳动后,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章荣浩对大学生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发挥自己的价值有了新的思考。“我们需要运用好自己的专业所学,去讲好乡村的故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每年暑假,全国各高校陆续开展类型丰富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将“课堂”开设在企业、校园、社区、乡村等社会场景,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将专业所学运用在实践中,更好地了解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

近期,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高校大学生发起关于暑期社会实践的问卷调查,共收到来自184所高校的有效问卷4624份。调查结果显示,70.74%受访者有暑期社会实践经历,91.52%受访者认为参与社会实践很有意义。

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都是课堂

郑全和同学的暑期实践,对他们来说既是一次实践活动,也是一次“专业练兵”。播音班的同学负责出镜、新闻班的同学负责拍摄、广告班的同学负责撰写文案……一支颇具专业水平的摄制团队就此组成。拍摄校史宣传片将学院各个专业的同学联系在一起,在郑全看来,这是一次把专业学习放在真实的应用场景中的尝试。

走进全新的社会场景,对大学生而言不仅是一次探访,也会激发他们的思考。去年暑假,章荣浩参与了学校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前旗察尔森镇下辖嘎查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走进察尔森后,章荣浩对内蒙古草原的“刻板印象”被彻底打破。和他印象中的“牧民在大草原上通过放牧维持生计”不同,察尔森给章荣浩上的第一课是插秧、除草和种水稻。

劳动课不只开设在乡野田间。在走访脱贫户的过程中,章荣浩和同学们去到了一名老木匠家,他想着帮老人做点事,就拿着工具帮忙制作木板凳。面对锯不平的木头,实际上缺乏手工制作经验的章荣浩开始思考:“我们究竟能为乡村、为乡亲做些什么?”一番思考后,他觉得帮老乡做农活、忙家务是对自己的意志和生活能力的锻炼,但想要真正帮助别人,还得发挥自己的特长。“比如我们可以拍摄纪录片,来讲述乡村的故事、介绍乡村的旅游和农副产品等。”

就读于北京某高校的郭勇今年大三,是学校“三农学社暑期支教团”里的“老人”了。从在老师和师兄师姐的带领下参与实践,到自己开始思考支教到底能给乡村孩子带来什么,多次实践经历让郭勇主动去探索支教的效能。

“暑期支教时间短,如果教授传统科目,时间不充裕,容易导致学习缺乏系统性。”于是,郭勇和支教团的同学将授课中心聚焦在游戏、艺术和阅读3个板块。“我们设置了手工皮影戏课程,提前将同学们熟悉的卡通形象打印好,同学们需要自己描图案、涂色、剪裁、打孔、系棍、组装,整个过程都由他们自己制作。”现在,关于大学生暑期支教能给当地学生带来什么,郭勇给出的答案是“陪伴”。相比知识的传授,郭勇希望关注到每一个孩子,和他们一起成长,在交流中让彼此的眼界都更开阔。

中青校媒调查发现,36.87%受访者参与过志愿服务类社会实践,如担任志愿者、参加医疗下乡等活动;34.19%受访者参与过公益服务类实践,如服务留守儿童、老人等。此外受访者还参与过宣讲类实践,如知识宣讲、文化宣传等(27.62%);各类岗位实习,如专业实习、勤工俭学等(25.41%);体验类实践,如参观企业、博物馆等(24.94%);调查科研类实践,如社会调研、科学研究等(15.40%)。

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的韩宗宜也参加过暑期支教。大二暑假,韩宗宜和同学一起前往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鹏程村的一所小学。他们为低年级的学生准备了橡皮泥、超轻黏土等玩具。本以为同学们拿到“新玩具”会好好“把玩”一阵,但韩宗宜却在第一时间收到了学生捏好的耳饰、项链、爱心等小装饰物。来自学生的心意温暖着韩宗宜,她也希望为学生多做点实事。“不仅限于传授知识本身,更多的是带给他们了解世界的全新视角,促进他们养成思考的习惯,去探索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韩宗宜说。

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中全面成长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认识社会的窗口,他们从这里开始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全面成长。

中青校媒调查发现,60.87%受访者认为参与社会实践能深入社会开展调研,更好地了解社会发展现状和治理方法;52.62%受访者认为能将课堂所学运用于实践;此外,增强实践技能、为未来求职打基础(50.85%),指导自己的学习和就业(35.40%),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乡村百姓的生活做贡献(20.38%)等,也是受访者眼中社会实践的意义。

今年7月,福州大学研究生赵越和同学深入顺昌县洋口镇,走访了多个村落,开展问卷调研,透过这次调研,赵樾“近距离看到了闽北地区乡村的发展”。

社会实践结束后,赵越最深刻的感受是“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他觉得自己需要继续学好专业知识,通过科学研究帮助当地提高生产技术和生产效率,让科研成果有机会进一步推动乡村地区的发展。

章荣浩和同学们采访、拍摄了科右前旗干部的日常工作生活,用镜头记录当地乡村振兴的典型事例。采访对象和他想象中不同。“本以为大多是中年人,没想到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年轻干部主动奔赴乡村、投身一线工作,给章荣浩带来触动。“他们对我们这些大学生而言就像灯塔一样,他们的故事对我们也是一种鞭策。”

如何更紧密地结合自身专业,扎根祖国大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受访大学生有着自己的思考。中青校媒调查发现,67.60%受访者期待社会实践带来更多衍生价值,让付出更值得;55.67%受访者期待更合理的社会实践规划;50.37%受访者认为开展社会实践前也需做好前期调研;22.66%受访者认为应合理配置团队成员,让每个人都能充分体验,有所收获。

通过参与暑期社会实践,赵越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了更多了解和思考,“这种了解会激发我们的社会责任感,更主动地参与到乡村振兴的队伍中。”

郭勇知道,短短两周的时间无法带给支教地学生更多的知识和能量。“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家庭、学校、社会长期的共同努力。”他开始思考,是否要将短期支教变为长期支教,“用更多时间陪伴他们成长”。

同样参加暑期支教的韩宗宜,回顾自己的求学历程,发现“好老师”是个关键词,支教过程中的很多瞬间让她想起儿时的自己。“老师不经意间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可能给学生带来重要的影响。”因此,她随时关注自己的言行,做到“用心对待每一个孩子”。离开支教团前,一个小女孩儿专门跑来告诉韩宗宜自己的理想:“成为一名老师,一名像你一样的老师。”对于韩宗宜而言,这句离别赠言格外珍贵。(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程思 王军利 实习生 谢西迪)

热文榜单